在異味固相微萃取儀的使用中,為避免交叉污染與涂層損傷,需嚴格遵循以下操作規范,涵蓋設備使用、樣品處理、操作流程及維護保養四大方面:
一、設備使用規范
1.專用設備與耗材
-專用萃取頭:針對不同異味成分(如揮發性有機物、含硫化合物等),選擇匹配的涂層類型(如聚二甲基硅氧烷/PDMS、聚丙烯酸酯/PA、碳分子篩/CAR等)。避免混用萃取頭,防止涂層吸附特性改變或殘留物交叉。
-獨立進樣針:使用一次性或專用進樣針,避免不同樣品間通過針頭污染。若需重復使用,需用有機溶劑(如甲醇、丙酮)清洗并干燥。
2.溫度控制
-萃取溫度:根據涂層穩定性設定溫度(通常50-80℃)。高溫可能加速涂層老化,低溫則影響萃取效率。例如,PDMS涂層在80℃以上可能發生熱分解。
-解吸溫度:氣相色譜進樣口解吸溫度需低于涂層分解溫度(如PDMS解吸溫度≤250℃),避免涂層損傷。
二、樣品處理規范
1.樣品前處理
-去除顆粒物:固體或半固體樣品需均質后過濾(0.45μm濾膜)或離心,防止顆粒堵塞萃取頭篩板。
-調節pH與離子強度:根據目標物性質調節樣品pH(如酸性化合物用pH=3的緩沖液),提高吸附效率。
-抑制電離:水樣需酸化(pH=2-3)以抑制目標物電離,增強涂層保留能力。
2.樣品容器
-專用樣品瓶:使用未使用過或清洗的樣品瓶,避免容器內壁殘留物污染。
-隔墊選擇:新隔墊需用細針預刺穿,防止保護針頭插入時損壞涂層。
三、操作流程規范
1.萃取頭安裝與保護
-安裝步驟:將萃取頭纖維與手柄鎖緊后,推桿拉至最上端,再套上保護套管,避免纖維暴露。
-取樣操作:插入樣品瓶時,先穿透隔墊,再推出纖維頭;取出時先收回纖維頭,再拔出針頭,防止涂層接觸瓶口殘留物。
2.萃取與解吸
-萃取時間:根據目標物濃度設定萃取時間(2-30分鐘),確保充分吸附。
-頂空與浸入模式:高揮發性樣品采用頂空模式,減少基質干擾;低揮發性樣品可浸入液面下,但需控制深度(≤5mm)以避免涂層彎曲。
-解吸操作:快速將纖維頭插入氣相色譜進樣口,避免長時間暴露于高溫導致涂層分解。
3.流速控制
-樣品溶液流速:建議0.5-2mL/min,確保目標物與涂層充分接觸。流速過快會導致保留不全。
-洗脫流速:洗脫階段可稍快(2-5mL/min),但需保證洗脫液與涂層接觸時間足夠。

四、維護與保養規范
1.清洗與消毒
-萃取頭清洗:每次使用后,用甲醇或丙酮超聲清洗5-10分鐘,去除殘留物。避免使用強酸或強堿,防止涂層脫落。
-進樣針清洗:用有機溶劑沖洗針頭,防止交叉污染。
-儀器流路清洗:
異味固相微萃取儀每次實驗后,用甲醇-水混合液沖洗泵和流路,防止鹽析或樣品殘留。
2.儲存條件
-萃取頭保存:密封保存于干燥環境(相對濕度40-70%),避免受潮導致涂層膨脹或脫落。
-溫度控制:實驗室溫度保持在15-30℃,避免儀器暴露于陽光直射或空調直吹處。
3.定期校準
-流速校準:每3個月校準一次蠕動泵或注射泵,確保流速準確性。
-壓力檢查:定期檢查真空泵性能和管路密封性,防止流速不穩定。
五、特殊場景規范
1.批量樣品處理
-正壓過柱技術:使用正壓固相萃取儀,通過獨立洗針槽隔絕交叉污染,確保重復性和平行性。
-洗脫溶劑選擇:根據目標物性質選擇洗脫液(如乙腈、甲醇),避免使用與涂層不兼容的溶劑(如氯仿可能溶解PDMS)。
2.復雜基質樣品
-基質匹配標準曲線:生物樣品(如血液、尿液)需采用基質匹配標準曲線校正基質效應。
-膜保護技術:分析臟體系時,使用膜保護萃取頭,防止涂層被污染。